闽台亲上亲 融合向未来——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迈出更大步伐
【海峡聚焦】
光明日报记者 冯家照 高建进 张诗瑶
初春清晨,记者来到位于福建龙岩漳平县的台品樱花茶园。放眼望去,只见数千亩樱花如霞似锦,层层叠叠的茶树郁郁葱葱。这里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纷纷拍照留念。望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年近七旬的台商谢东庆开心地对记者说,“我来到漳平马上30年了,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蛇年新春刚过,八闽大地处处可见台湾同胞奋力打拼的春潮:平潭台湾创业园里90后台青们正在调试智慧农业系统,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前的台湾游客正跟着南音传承人学唱《梅花操》,厦门大学校园内两岸学生在共同探讨朱子文化……越来越多台湾同胞表示,这里不仅是他们追寻梦想的热土,更是心灵契合、文化交融的温馨家园。
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一年多来,福建牢记使命,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奋力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密切经贸合作,设立大陆首只由台商发起的两岸产业投资基金,累计研制两岸共通标准285项;新获批8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实现九市一区全覆盖;促进便捷联通,“小三通”客运航线2024年客流量达120万人次……福建正以实际行动展开两岸同胞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共绘融合愿景的新画卷。
经济融合的齿轮加速转动
湄洲湾北岸的罗屿港,一台抓斗起重机犹如一位不知疲倦的钢铁巨人,正以每小时4000吨的速度装卸铁矿。
记者来到这里时,是正月初八清晨。只听一声汽笛长鸣,在莆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监护下,满载铁矿石的“中港世纪”轮缓缓驶向中国台湾高雄港。
“以前跑一趟要好几天,现在直航15小时就能到。真是太方便啦。”船长田华岳透过舷窗望向对岸,对记者感慨道。
“如今有了罗屿港的高效装卸,台湾钢厂的原料库存周转得更快了。我对今年的收益充满了信心,定能满满当当!”田华岳说。
“我们全天候进驻港区,努力缩短船舶的通关时间,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为两岸货运船舶提供快捷的通关服务。”莆田边检站办公室主任张鸿建告诉记者,2024年罗屿作业区对台铁矿石中转量达322.88万吨,同比增长22.95%。
这条跨越海峡的“钢铁纽带”,正是两岸经济融合的齿轮在八闽大地加速转动的生动注脚。
春节假期刚过,在福州台商投资区,记者见到了忙碌的马祖酒厂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九铭。
“刘总,您正在忙什么呢?”记者问道。
“自从去年我的愿望实现后,今年订单增长了不少!这不,我正琢磨如何扩建生产线呢!”刘九铭说。
原来,去年10月,公司的“马祖酒厂”有了新的名片——福州老字号!
2024年3月,福州市商务局发出通知,开展第二批福州老字号认定工作;5月,福州明确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马祖地区以及在福州登记注册的台资企业申报福州老字号”。
“有了老字号这一品牌,消费者对我们更信赖了!真心感谢福州这片热土,给了我们这么大的舞台和认可!”刘九铭笑容满面,话语中带着满满的活力和感激。
如今,福州老字号、厦门老字号都有了台企身影,而且福建老字号也已向金门、马祖的企业开放,实现了两岸品牌的深度融合。在大陆政策的扶持与庞大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这些昔日广受欢迎的老品牌重新焕发生机,日益拉近了与年轻消费群体的距离。
“福建不仅给我们政策倾斜,还给我们创造了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在福建,我们越来越有家的感觉。”福州市台协会会长蒋佩琪说。
一串串数字,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闽台经济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据统计,截至2024年10月,福建累计引进台资项目2.5万多个,实际利用台资330亿美元;闽台贸易额累计突破1.5万亿元,台湾地区成为福建第四大贸易伙伴。
生活交融让同胞心更近情愈浓
“滴!福马同城通。”在福州马尾琅岐对台客运码头,马祖居民曹常斌正在出站。
今年70岁的曹常斌平日居住在马祖,有空他就会乘坐25分钟的黄马“小三通”客运航线到福州看望亲人。
“以前两地之间往来,远没有如今这般快!”曹常斌回忆道,以往从福州返回马祖,他得在凌晨4点起床赶往长乐机场,先是搭乘飞往香港的航班,再经由香港转机至台湾桃园机场,接着驱车匆匆赶往台北松山机场,历经辗转后才能搭乘前往马祖的航班,“而现在,通过‘小三通’航线,单程仅需25分钟,便捷了许多。”
“福马同城通”卡,伴随着福州与马祖“同城生活圈”的构建应运而生,它承载着两岸同胞联系日益紧密、亲情日笃的美好愿景。2024年3月,福州市正式向马祖同胞推出了这张“福马同城通”卡,持卡人可在交通、旅游、教育、住房等多个领域享受优惠政策。
“真没想到,一张卡就能让我‘回家’!”曹常斌说,20多年来,他的回家路越走越近。
民生温情与关怀如同春风化雨般润泽人心,让两岸人民你来我往、亲上更亲。如何念好“惠”字经,让台胞安居乐业有奔头?在平潭综合实验区上楼村,一家名为“新傅凤梨酥”的糕点店就传递着这样温馨的故事。
店主傅韬文是一位来自台湾的创业者。2024年初,傅韬文带着妻子来到平潭,决定以台湾特色糕点凤梨酥为起点,开启新的事业。创业初期,上楼村的村干部和村民给了他极大的支持。“他们帮我推销、推广,让更多人品尝到新傅凤梨酥。”傅韬文感慨道,这份无私的帮助让他感受到“第二个家”的温暖。
为了将“台湾味道”融入平潭,傅韬文与上楼村签订了意向协议,共同打造以凤梨酥为主打的烘焙坊,推广“上楼有礼”文创品牌。这一合作不仅为上楼村带来了新产业机遇,也为两岸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店名“新傅凤梨酥”寓意深远。“‘新’代表全新的开始,‘傅’是我的姓氏,也意味着我把每一位消费者都当作心腹来对待。”傅韬文说道。
这份真诚不仅体现在傅韬文精心制作的凤梨酥上,也体现在他与上楼村村民的深厚友谊中。傅韬文与上楼村的民宿老板、业主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大家时常聚在一起泡茶聊天,互相帮助,越走越亲。
“未来,我计划继续研发更多天然、健康的产品,让来平潭的朋友们都能品尝到这份温暖和美好的味道。同时,也希望通过凤梨酥这一特色糕点,传递两岸一家亲的温暖和情谊。”傅韬文笑着说。
政策暖意与民间情谊交织中,“福马同城通”不再只是一张卡,更是两岸民间往来的“连心桥”;上楼村的烘焙坊不再只是美食工坊,更成为两岸同胞“以心传味”的温馨驿站。这些带着烟火气的两岸合作项目,恰似一颗颗种子,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悄然生长为连接海峡两岸的心灵纽带,助力两岸同胞情感融合更深。
文化共情引发跨越海峡的心灵共鸣
春节假期,位于福建泉州市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内人声鼎沸,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正在这里举行——“骨肉天亲 血脉相连——海峡两岸家书特展”。这场展览汇集了百年来1000多件两岸家书,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深情寄托。
来自河北的游客冯先生,特意从远方赶来,只为亲眼看看这些珍贵的家书。他缓缓步入展厅,只见一封封泛黄的信件被精心陈列在展柜中,透过玻璃,仿佛能触摸到那段尘封的岁月。
“这封信,让我想起了我的大伯。他在我出生前就去了台湾,从此我们再也没见过面,对他的印象只是从父亲那里得知。”冯先生感慨道。
“在这里,每一封家书都像是一个故事,诉说着分离、思念、重逢和希望。”冯先生说,这些家书不仅仅是历史的遗物,更是两岸人民情感的瑰宝。它们见证了骨肉天亲、血脉相连的真谛,也让他更加坚信,无论时空如何变迁,两岸人民的亲情和血脉永远不会改变。
为更好地保护这些家书,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行动上不断升级,持续加强两岸家书、两岸族谱等“迁台记忆”档案文献资料征集、研究、利用。2024年新增两岸家书484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2项,并以族谱为纽带,积极开展族谱对接、寻根谒祖活动。此外,博物馆还积极探索两岸族谱数字化,筹建“闽台寻根溯源服务交流中心”,力争实现数字资源共享,助力两岸同胞更快速、更准确地寻找共祖。
而在百里之外的厦门大学,同样弥漫着浓厚的中华文化氛围,暮色中的教室灯火通明,那是厦门大学中华文化促进学社成员们在举行例行的研讨会。来自台湾地区的学生陈俞晴正指着投影上的《朱子家训》,和大陆同学蔡玉洁热烈讨论。
“清代,一批批闽籍官员、学者被指派到台湾,他们积极传播朱子文化,建立书院,制定科举考试办法,推动朱子学在台湾的深入发展。”陈俞晴一边讲着,一边翻出手机里的照片,“看我拍的这个‘忠孝传家’的牌匾,和武夷山朱熹故居的匾额是不是有相似之处?”蔡玉洁兴奋地接过话头:“真的很像!看来朱子文化的影响真是深远,到处都能见到它的痕迹!”窗外凤凰树沙沙作响,20多名两岸青年挤在长桌前,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两岸有关朱子文化的故事,笑声与辩论声此起彼伏。
“身为学校中华文化促进学社的一员,我感到无比光荣。社团的许多活动让我们深刻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根在何处,拉近了两岸青年的心。”陈俞晴说。
当冯先生在博物馆前思念起从未谋面的亲人,当陈俞晴在厦大校园讲起朱子文化的故事,那些镌刻在照片、建筑、典籍里的文化密码,正被人们重新激活。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内,世界上最大的火药爆绘壁画《同文、同种、同根生》静静矗立——图中勾勒出的一棵参天古榕别有韵味。榕树的“榕”,闽南语发音和“情”同音,而闽南语是闽台两地的通用方言,寓意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同根同祖。正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长郑国防所言:“山河为鉴,历史为证,谁也不能否认祖国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一脉相承、手足情深的历史事实。”
“寻根路,你我对话。穿越了海峡,两岸从来是一家。”当《我们同唱一首歌》的旋律在闽台艺术青年音乐会上再次响起,这片热土正向着奋力书写两岸融合发展新故事进发。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8日 12版)